农历114
公历
2025
4
30
<<    >>
    <<  2025年  >>
      <<  2025年4月  >>
          农历
          乙巳(2025)
          初三
          <<    >>
            <<  乙巳(2025)年  >>
              <<  乙巳(2025)年四月  >>
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:农历114 > 二十四节气 > 雨水
                雨水由来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。每年的2月19日前后,太阳黄经达330度时,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。此时,气温回升、冰雪融化、降水增多,故取名为雨水。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,到3月4日或5日结束。雨水和谷雨、小雪、大雪一样,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,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。雨水前,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。雨水后,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,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,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。

                雨水养生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中医认为肝主生发,故春季肝气旺盛,肝木易克脾土,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,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。在雨水节气之后,随着降雨有所增多,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。同时湿邪留恋,难以去除,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。 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,保持肝气调和顺畅,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,食物中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。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,尽量少吃辛辣食品,多吃新鲜蔬菜等。 其次,要注意健脾利湿。内以养护脾气,外以清利湿邪,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。春寒料峭,湿气一般夹“寒”而来,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,切勿受凉。同时少食生冷之物,以顾护脾胃阳气。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、胡萝卜、山药、小米等食物,以达到健脾的目的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时节,还要预防“倒春寒”。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,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,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,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,容易诱发心脏病、心肌梗塞等;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和发烧。所以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大家,春季要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减少衣物。

                雨水谚语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节,雨水代替雪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非降雨,还是降雪期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春雨贵如油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七九六十三,路上行人把衣宽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七九八九雨水节,种田老汉不能歇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雨水到来地解冻,化一层来耙一层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麦田返浆,抓紧松耪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顶凌麦划耪,增温又保墒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麦子洗洗脸,一垄添一碗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麦润苗,桑润条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种地别夸嘴,全凭肥和水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粪大水勤,不用问人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有收无收在于水,收多收少在于肥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低产变高产,水是第一关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黄河水可用不可靠,来水赶快把麦浇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黄河水可用不可靠,来水快把白茬浇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水来蓄满塘,用时不慌张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蓄水如囤粮,水足粮满仓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水满塘,粮满仓,塘中无水仓无粮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水是庄稼血,肥是庄稼粮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水是庄稼血,没有了不得。

                    水是金汤玉浆,灌满粮囤谷仓。

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节气
               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
               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
               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
               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
                © 2007 - 2025 nongli114.com 

                浙ICP备11062301号-2  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85号